2023-09-26 10:14:42
柳編、剪紙、泥塑、石雕、嗩吶、民歌……
9月15日,時值仲秋,記者走進綏德縣非遺陳列館,頓覺濃郁的陜北文化氣息撲面而來。在幼兒園老師的帶領(lǐng)下,一群小朋友正圍攏在省級非遺項目綏德民間泥塑市級代表性傳承人王文瑜、綏德剪紙縣級代表性傳承人朱新華身邊,聚精會神地觀看著活靈活現(xiàn)的泥塑、生動傳神的剪紙的“誕生”過程,并爭先恐后地想要動手嘗試一番。
綏德非遺陳列館。記者莊晨陽攝
近年來,為切實增強本土非遺的保護力度和傳承活力,綏德縣非遺陳列館特地在館內(nèi)增設(shè)了傳承人展示互動區(qū),向廣大市民和各路游客現(xiàn)場展示傳統(tǒng)非遺項目。2021年以來,該館累計接待游客4.5萬余人次。
“作為綏德剪紙的傳承人,我經(jīng)常會來到館內(nèi)和游客進行現(xiàn)場互動交流。相較于簡單地將非遺作品擺進展柜供人欣賞,‘沉浸式非遺體驗’能夠進一步加深游客對于各類非遺項目的認識和理解,從而讓我們的非遺更好地傳承下去、傳播開來。”朱新華說。
當日,在綏德縣老年大學的教室里,國家級非遺項目陜北秧歌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賀世成正在向?qū)W員進行現(xiàn)場教授。“扭腰擺臀”“抖肩擺手”“跳步踏板”“轉(zhuǎn)身跳躍”……在賀世成的悉心指導下,學員們很快便能整齊劃一地翩翩起舞,扭出陜北人那獨有的“精氣神”。
據(jù)了解,2021年起,綏德縣非遺陳列館便開展了“非遺走進老年大學”活動,每周兩節(jié)課,一節(jié)兩小時?!皩W員們來自各行各業(yè),但都滿懷著對陜北秧歌的熱愛來到這里進行學習。我把自己掌握的秧歌知識和技巧教授給他們,他們便會把學到的東西傳授給更多人。一傳十,十傳百,這樣一來,我們的陜北秧歌一定能代代相傳、永葆活力?!辟R世成說。
與此同時,綏德縣非遺陳列館近年還以非遺小劇場為核心,開設(shè)了陜北秧歌、綏米嗩吶、綏德剪紙等系列非遺傳承培訓班,并組織各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開展非遺項目進校園、進社區(qū)、進景區(qū)、進鄉(xiāng)村活動超600場次,累計參與人數(shù)達30萬人。
“為鼓勵和支持非遺傳承人積極開展傳承、傳習活動,我們?yōu)閲壹壏沁z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免費提供了不少于100平方米的傳習所或工作室,并設(shè)立了100萬元的非遺傳承保護利用專項基金,考核合格的縣級以上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每年另可獲得2000元的補助?!苯椀驴h文化館副館長閆慧表示,該館將充分發(fā)揮非遺傳習所的功能作用,全面加強非遺保護傳承和宣傳推廣,持續(xù)推動非遺項目走進基層、走近群眾,在充分彰顯陜北特色文化符號的同時,讓古老非遺綻放更加絢爛的時代光彩。